无障碍  |
适老模式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专题  >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专栏
从资源枯竭到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
2012-08-22 10:36来源:文章来源:石家庄矿区报
发布时间:2012-08-22 10:36 来源:文章来源:石家庄矿区报 【字体: 打印

矿区涅槃:转型路上谋发展

从资源枯竭到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 

助跑、起跳、腾空、飞跃……一次完美的竞技。矿区这座百年老城在竞技中焕发出的新活力,让人心跳而激动。

20117月,我区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园区,得到土地、财税、环评、下放权限等优惠政策。

1111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东北[2011]2420号),正式批准将我区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也是河北省唯一入选城市。

201214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区十届二次全会隆重召开并明确提出:牢牢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实现全面转型”奋斗目标,努力争创国家级转型发展示范区。

320日,包括河北民海化工环己酮项目在内的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55.2亿元,为加速实现全面转型增添新的强大动力。

转型发展,破茧成蝶。今天的百年矿区,在新的目标下,在“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初见成效”的“三级跳”中,一步步跨向涅

 

艰难处境:一份沉重的历史报告

说起我区的发展史,离不开一个古老的故事——“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火车拉来的城市指的是石家庄,但石家庄当时还是个小村庄,后来有了正太铁路,山西、矿区的煤炭大量积存在石家庄,成为煤炭销售集散地,由石家庄销往北京、天津、汉口、上海、保定、沧州等地,之后才形成了石家庄市的雏形。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背后,是我区煤炭开采量的支撑。

1898年正月,井陉人在我区横西村购地18亩,开办井陉一带第一口机械化开采矿井,拉开我区“百年煤都”发展序幕以来,我区经历了兴衰沉浮的历史变动。

1904-1908年,代表世界近代先进生产力的南井、北井相继开凿出煤,“百年煤都”的根基从此奠定。19088月,“井陉矿务局”经当时的清政府批准,正式命名。由此,拉开了矿区大规模工业开采的序幕。“百年风雨段家楼”是我区煤炭开采的历史足迹,虽然已满目苍夷,但她高大的身躯,依然可以折射出曾经的辉煌。

从上世纪50年代初算起,我区共生产原煤1.1亿吨,上缴税金3.5亿元。最高生产年份原煤产量达455万吨,洗煤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主焦煤和冶炼精煤产量分别居全国煤炭行业第六位和第二位。当时,被誉为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然而,百年的开采,我区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由于资源枯竭,区内原煤产量降至不足50万吨,且煤炭产量每况愈下。全区60%以上的工业企业相继破产,经济处于严重萎缩状态。由此带来的 “连锁反应”令人生畏: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政困难,城市建设欠帐、地表严重塌陷,工人下岗失业剧增、大批人才流失……矿区形成了71.7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受损住宅建筑面积197.21万平方米;受损学校、托儿所、医院16家,受损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及公益设施等共129处,受损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受损农田1.8万亩,受损水渠9000米。煤炭的开采还使得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供水设施损坏严重,造成沉陷区内农村居民人畜饮用水困难。多年的煤田开采形成了7.7万平方米棚户区,现在多数房屋破损严重。昔日的繁华景象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煤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失业人数最多时达到2.7万余人。

一组组引人心痛的数字,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场景。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集中开采,我区逐步成为资源枯竭城市。

所谓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而我区所面临的是严峻的95.2%,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仅占4.8%

 

勇敢突围:一场重大的“申枯”战役

资源枯竭城市具有四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一一比照,我区完全符合资源枯竭城市的这几个特点,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突出重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根据国发[2007]38号文规定,列入资源枯竭城市将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其中包括连续支持四年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和贴息、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布局支持、资源税优惠及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如此强大的政策支持,如此坚定的发展保障,矿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切的感受什么叫“机遇千载难逢”。“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不管困难有多大,竞争有多激烈,全力申报。”在20113月接到省发改委申报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通知后,区委、区政府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推动全区经济转型的重大发展机遇,下定决心,绝不手软。

在申报中赢得主动。“第三批‘申枯’仅河北省就有5个地区,没有硬手段拿不下硬骨头。”区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区长王彦芳清楚地记得,当时‘申枯’路上的苦辣酸甜。苦,发自心里的苦。申报工作作为我区新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而国家发改委认为“矿区属省会城市而不支持申报”,为此,区委、区政府主动邀请国家、省发改委领导到我区实地考察,在国家、省发改委领导的点拨指导下,把申报重点确定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独立工矿区”,为成功申报明确了方向,自此,我区踏上申报的曲折路,这种甜也是发自内心的。

在申报中确定思路。我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政委、政府区长任指挥长的“申报”工作指挥部,确定了“强基础,提升硬实力;抓争跑,增强竞争力;重衔接,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三管齐下的“申报”工作总体思路。思路确定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部分基础材料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收集整理难度大,但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思想,锻炼队伍,锤炼作风。每位参与申报工作的干部职工都超常工作,加班加点,区领导在7个多月的申报时间里,平均每周跑一趟北京,无数次来往于国家发改委、国土部、财政部等部委之间。区发改局与区相关部门共同查证资料、测算数据,共同研究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共同参与产业转型谋划,为项目申报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撑。特别是发改委要求补报材料后,利用四天三夜时间高质量的完成了图文并茂的画册和影像片,为申报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申报中抢占先机。在申报路上,我区得到省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多次亲自出面协调、坚持特事特办、全力向上争取,市领导多次带队赴省进京,帮助我区协调国家部委和省领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了我区在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2011111日,正值申报关键期,省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张磊一行专题深入我区,专题考察调研我区申报资源枯竭城市情况;随后,国务院正式研究审定了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我区位列其中。第三批“申枯”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奋力挺进:一次顽强的大步进军

作为以煤而兴的矿区,煤炭发展和以煤炭为基础的发展项目是矿区发展的“钱袋子”,而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步走向资源枯竭的矿区,如今,没有种子,如何发展?面对资源枯竭、效益滑坡、冗员增多、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我区在思索中得出结论:摒弃等靠思想,找准优势,主动发展。从此,矿区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步伐,踏上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

区委书记张旭在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强调:“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实现矿区全面转型’奋斗目标,突出‘工业强区’主体地位,抓好‘项目和园区建设、城乡统筹、三年上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重点,着力加强党建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五大突破”是这次大会提出的新举措,目的就是要让矿区实现发展,实现全面转型的发展。

经济转型是发展的前提。2011年,我区坚持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狠抓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156.67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4个。2011年底,12个项目(其中有10个项目一期)已经竣工投产,5个项目开工建设,11个项目正在跑办前期手续。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同比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5.02亿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362元和9307元,同比增长11%10%

社会转型是发展的另一主要成果。横北社区居民王翠霞的家在我区人民广场附近,每天下午,她都会到广场上参加歌唱队,“不仅修养身心,还能感受咱区里的巨大变化呢。”王阿姨所说的变化,不仅仅是改造升级的人民广场,还有周边社区的新民居、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和贴近民心的社会保障工程。近两年来,区财政先后拨付资金1.9亿元,升级改造了人民广场和入区口,亮化、美化、绿化南纬路、矿市街、世纪大道等,使我区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建设了垃圾填埋场、会展中心、污水处理厂和供水、供暖工程,城市承载工程进一步增强;拨付贾凤路、工业大道、环山路、金川东路、平涉路、贾天线等道路新建、改建工程和道路两边绿化资金8500万元,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我区的跨越转型、建设幸福矿区打下坚实基础。

 

争创示范:一条重大的发展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申报成功了,如何借势发展,如何成功发展,成为我区面临的新课题。201236日,区委书记张旭在全区干部大会上的话语为发展指明了方向:“争创国家级转型发展示范区”。

320日,在我区201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区领导真诚而喜悦的脸上,透露着发展的喜人形势。总投资55.2亿元的5个重点项目,将为壮大我区经济实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全面转型增添新的强大动力。

在红星煤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纳米级碳酸钙建设现场,投资5000万元的第一条生产高白度、活性钙的生产线正在紧张筹备运行中。纳米级碳酸钙项目是我区红星煤矿实施产业转型,由地下煤炭开采到地上碳酸钙生产基地的一个全面转型。据介绍,红星煤矿原来有四座矿井,2400余名工人,因煤矿无煤可采,许多井下矿工失业,转型任务艰巨。区发改局副局长阎新海说:“资源枯竭,我们地下的产业必须要逐步转到地上。煤矿企业要转型升级,我们选了红星煤矿工贸有限公司发展钙盐基地。计划第一条生产线生产活性钙,第二条生产线生产超细钙,第三条线生产纳米钙。”三条生产线建成后,能解决300名工人的就业问题,一年能贡献5000万元税收,通过转型既安排了工人,又增加了税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得。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发展水泥、洗煤、炼焦、铸造等替代产业,已经形成洗煤焦化、装备制造、水泥建材三大主导产业,拥有工业企业158家,循环经济煤化工园区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我区加快《化工园区循环产业链规划》设计,规划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原则,以现有的400万吨/年焦炭项目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集中加工、整合利用,延伸煤焦化产业链条,降低配套成本,带动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煤焦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以此推动我区走上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之路。

经济发展实现“转型领跑”,是打造国家级转型发展示范区的“硬环境”,那么社会转型这个“软环境”也要助跑、起跳。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推进、出精品、强调度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建项目加紧跟进,绿化、公路建设及旧城改造突出新亮点、新特色;通过“坚定信心务求实效、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大攻坚突破难点、提高标准注重效果、严责严管强化责任、示范引领带动全局”六大抓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特别是在315日召开的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张旭要求“以铁的手腕和措施去除顽疾,强力攻坚”,至此,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拉开序幕。半年来,全区市场环境得到规范,城区主干道、街道、社区卫生得到明显改善,道路扬尘初步得到有效抑制,企业环保设施基本保持正常稳定运行,全区环境实现了积极改观,使“天蓝、草绿、水清”近在咫尺,让来矿区的人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矿枯竭而经历阵痛。如今,在“全面转型”的目标引领下,矿区找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之路。我们希望这座历史悠久的百年古城,用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精神,加快实现明天的新生。